2018年10月,因為工作關係我就這樣帶著一咖行李箱去了印尼雅加達,一住就是25天,這是我這輩子離開台灣最久的一次,終於理解何謂數饅頭,坦白說真的會想家。還記得那次回台灣,飛機一落地,我內心有無比的雀躍,嘴角有多上揚,在這種時刻,也才真是意識到自己有多愛我的家鄉。
就這樣因為工作,自己來來回回兩地五個月,原本預估也許一個月就會舉旗陣亡,無法適應、或是吃不好 睡不好,吃壞肚子順便瘦身那種…。沒有!大概是天生東南亞體質,讓我一切順順利利且吃好睡好。畢竟異鄉人在出差休假日的空檔,到底能吃點什麼來支撐辛苦在外的旅外生活,好填飽肚子以撫慰心靈也是生存條件之一;直到現在,現在還是會時常想念念起某些食物的美味。
這是我在雅加達宿舍附近,每天買早餐的地方。它其實不是早餐店,因為你中午來也是這些東西,晚上來還是這些食物千篇一律…炒麵、粿條、米粉、有炸物、沙拉、荷葉飯、燒賣餃子…。可能因為開在鄰近華人區居住的地方,除了有些醬料異常辣到歪頭,大部分還算是台灣人能接受的口味。別再說台中人早上吃炒麵很厲害,隨便印尼人都能直接吃一盒飯。
印尼沒有永和豆漿,更沒有美而美那種所謂的早餐店,沒有三明治、蛋餅,有飯、有麵、有炸物是印尼早餐習慣;這裡因此成為我早上最期待的地方。那個炸物雖然油,但還真的好吃!尤其炸天貝Tempeh,幾乎救贖了我在這裡的每一天。
食物沒有標價,通常一餐買下來大約台幣50~60元,以貴鬆鬆的雅加達來說,這價格算非常親民。結帳時我聽不懂印尼話的金額,雖然偶爾遇到會講簡單華語的店員,但通常我會直接開計算機給老闆娘按一按,我想她應該早就記住我這個奇異的歪國人。
就是個小型滿漢大餐,像皇上用膳那樣,可以一次吃到各種當地菜色,基本上都蠻好吃的。一坐下來不用點餐,服務生會把所有菜上好上滿,還會問你夠不夠,不夠他可以再端…。滿滿一桌菜在眼前真的有點情緒高漲!
就挑自己想吃的,不喜歡的就不要動它放著沒關係,吃飽請服務生來結算,他會目測你吃了哪些來計價買單,然後沒吃完的菜他會收走,再倒回去……對,就是倒回去。
但還好的是,是可以判斷數量的形體,像雞腿2隻、煎餅1塊、炸蛋2顆這種才會倒回去,青菜類無法算量,吃了一口也要付整碟錢,所以基本上就不會倒回去。但,印尼人不少人喜歡用手吃飯,習慣徒手把飯沾滿醬汁再吃、再沾、再吃…就算沒碰到肉,但那個醬已經被…。
好High喔,這個巴東菜!
這個自助餐還真不錯吃,算是我到印尼時第一次掏錢買單的,還沒習慣1:480的匯率差,一口氣花了兩萬一千盧比著實惶恐,但換算下來台幣不過45元,是很舒心的價格,口味上也是台灣人很能接受的調味。但最可怕的是,還是難免被那個白色蠟蠋嚇到,感覺是在進行什麼儀式,吃飯時總覺得心慌慌!還好沒事,只是…為了趕蒼蠅用的。
在印尼據說有90%的人信奉伊斯蘭教,擁有世界上最多穆斯林人口,由於宗教信仰不吃豬肉的戒律關係,僅有少數非回教信仰的華人或印尼人才偶有食用豬肉的習慣,豬肉在印尼就是一個「出場率」極低的肉品,想當然不會多好吃,更不用提新鮮度;這也是我到了當地後,為了讓自己生活飲食能夠歡喜自如,同事逼迫我得記下幾種肉品的印尼文以確保不踩雷;強烈建議日後有機會到印尼觀光的話,溫馨提醒在飲食方面務必點一些雞肉(Ayam)、牛肉(Sapi)、魚肉(Ikan)較為安全。話說回來,也就是這樣特有的飲食文化,有些餐廳為了友善回教徒,在餐具或座位規劃上會有些小巧思,像是這家日式拉麵店的餐具就有標示雞豬有別:「Black for Chicken」、「Red for Pork」,也是挺可愛的。至於拉麵口味如何,還真的沒有留下太多印象!
PEMPEK「唄盃」也就是魚漿做的炸魚餅,搭配黑色的辣甜蒜味醬汁簡直是絕配,據說是蘇門答臘島裡其中一個城市(巨港)的特產。在印尼,由於美食外送平台和載客服務系統,因較為低廉的人力結構,不論是外送、載人、清潔、支付,任何「代客處理事物」的服務已經發展完善,所以平常就是會隨時點開APP,叫車或叫個小點心、午茶吃吃都是再稀鬆不過的日常。
或是午餐時刻,來個NASIPADANG巴東飯,真的是飯「包」,吃下一帖當作吃補概念,雖然裡頭只有簡單的烤雞翅+蛋+樹薯葉,相較習慣三菜一肉便當形式的我們,確實打開時會略覺單薄,但這也是平民美食才有機會吃到的單純美味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