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攝影機準備就緒,「3、2、1,開始。」鏡頭轉向陳大鈞,他輕鬆一笑,隨即開口:「我可以邊走邊講嗎?」這句話瞬間打破了所有正式的氛圍,讓一切變得輕鬆自然。這就是陳大鈞,人稱大鈞哥的他,總是能隨時天外飛來一句妙語,憑藉他與生俱來的獨特氣場和自帶的幽默感,輕鬆化解任何場景的壓力與僵局。
當話題談起「網銀基金會」時,他眼神中流露出的不僅是對工作的責任感,更是對社會福利的真誠關懷與投入。從策略規劃到實際參與,從企業責任到個人信念,這場關於教育、音樂與陪伴的對話,就在這樣輕鬆的氛圍中揭開序幕。
在充滿變化與挑戰的現代社會,有一群人默默耕耘,以音樂與閱讀作為橋樑,改變無數孩子的生命,網銀基金會便是其中之一,執行董事—陳大鈞始終堅信,音樂與閱讀具有跨越語言與環境的力量,能夠帶來希望與改變。因此,基金會希望將這樣的機會帶給更多孩子,幫助他們發掘自身潛能,提升自信,並在學習與生活中找到熱情。憑藉這樣的信念,他與團隊多年來致力於音樂教育、課輔計畫及閱讀推廣,為經濟或家庭弱勢的兒童與青少年提供支持,幫助他們在充滿關懷的環境中成長,擁有更多未來的可能性。
談起加入網銀基金會的契機,他彷彿仍記得那場對話帶來的觸動—十幾年前,與網銀國際 蕭政豪董事長的一次深談中,雙方在「做好事」這個理念上一拍即合,也因此種下了成立基金會的種子。作為執行董事,曾任台中市社會局長的陳大鈞擁有豐富的社會資源,善於資源整合與媒合,成功推動基金會穩步成長,不僅協助基金會擴大社會影響力,更持續引入資源,投入至更多真正需要幫助的角落。
「我們之所以選擇幫助孩子,是因為他們真的最需要被照顧。」陳大鈞坦言,雖然政府在低、中低收入戶和身障等弱勢族群的協助上已投入不少心力,但現實中,仍有許多邊緣家庭因家戶所得未達門檻,能獲得的資源相對有限,尤其因應現今社會結構型態的改變,那些屬於經濟清寒、弱勢或是脆弱家庭、高風險家庭等等,「這些家庭的處境不見得比較輕鬆,只是剛好卡在制度的縫隙裡,難以獲得足夠的協助。也因此,像我們這樣的民間力量才更需要挺身而出。」他語氣堅定地說。
基金會的音樂教育計畫,宛如一盞點亮弱勢家庭孩子們的燈塔,不僅幫助他們開闊視野,也為他們打開通往夢想的大門。陳大鈞分享道,計畫聚焦兩大核心方向:一是培養音樂專業人才,二是讓有音樂興趣的孩子們能夠感受音樂的美好與魅力。為了提供更專業且多元的音樂學習資源,基金會攜手多位音樂老師與教育機構,共同開設樂器學習、合奏等課程。「我們的課程設計強調啟發與互動,希望孩子們不只是學習演奏技巧,更能透過音樂表達自我、與他人交流,甚至激發創作能力。」他強調,對許多弱勢家庭而言,學費是一個沉重的負擔,為了讓這些家庭不再為學費而煩惱,基金會全額補助所有課程費用,並陪伴孩子們走過音樂教育的每一個階段。
陳大鈞回憶起曾有一位在進德國小展現音樂天賦的孩子,雖然最後並未選擇走上音樂這條路,但這段學習歷程仍深深影響了他,幫助他在其他領域找到屬於自己的方向。基金會也與特殊教育學校合作,讓這些孩子們能夠學習音樂,甚至考取街頭藝人證照,勇敢走進人群、表達自我。此外,基金會也舉辦音樂發表會,讓孩子們有機會站上舞台,展現學習成果。「當孩子們在舞台上自信演奏的那一刻,我們所看到的,不只是技巧的進步,而是他們對自我的肯定與蛻變。」
基金會對孩子的關懷不僅止於音樂教育,更延伸至課後輔導與情感支持。「許多孩子面對的不只是課業難題,還有來自家庭與生活環境的重重挑戰。」陳大鈞指出,基金會的課輔計劃涵蓋了學科指導及營養均衡的餐點,並開設瑜珈課程,幫助孩子們身心靈紓壓、穩定情緒,期盼為他們建立一個安全且有溫度的支持系統,讓學習不再是一場孤軍奮戰,而是有依靠、有方向的成長旅程。
課輔班從最初僅7位孩子參與,到如今已有21位加入,這項計劃穩步成長,也反映出更多家庭對這份陪伴的信任。「有些孩子已經國中畢業了,卻仍願意回來參加課輔,這讓我們非常感動。」他分享,雖然目前基金會的課輔服務以國小、國中階段為主,但仍有畢業的孩子選擇回到這個熟悉的空間繼續學習,把這裡當成另一個「家」。這份主動學習的態度,以及與基金會之間深厚的情感連結,正是這段陪伴旅程中最珍貴的回饋。
拾本書堂的誕生,起點是對空間價值的一次重新想像。最初,網銀國際在規劃大里軟體園區技術中心大樓時,一如多數建築常見的設計,一樓原本預計作為接待大廳使用。然而,網銀國際 蕭政豪董事長在思考空間運用時提出了不同的觀點:「如果這個空間除了大廳,還能承載更多社會意義,會不會更有價值?」於是,能同時賦予大樓公共性與人文溫度的圖書館構想萌芽。在這個想法的基礎上,基金會團隊著手規劃,並親力親為地推動每個細節。早期資源有限,團隊不僅需籌措物資,也曾親自搬運大量書籍。有一次,一位已故教授的家屬捐贈了3,000本藏書,雖然其中多為內容較艱深的學術書籍,未必適合孩子們閱讀,但團隊仍深受感動,珍惜每一本書背後所承載的愛與支持。
如今的拾本書堂,白天開放民眾自由閱讀交流,夜晚則成為孩子們安心學習的課輔教室。這樣的設計,既不浪費空間,又創造出公益與生活結合的新型態。拾本書堂不只是實體場域,更是一個信念,讓知識、陪伴與溫暖,有機會在城市的每個角落發芽。陳大鈞強調:「這個模式具有可複製性,期盼未來有更多企業與社區也能參考這樣的做法,打造屬於自己的『書堂』。」不論形式與名稱,只要有人願意共享空間與書籍,閱讀的力量就能在更多地方落地生根。
談起基金會一路走來的發展與努力,陳大鈞多次提到對網銀國際的感謝。他表示,若沒有企業在背後提供空間、資源與行動支持,許多計畫恐怕難以落實。其中一個讓他特別感動的時刻,是在2024年,網銀國際邀請基金會的孩子與家長參與《加菲貓》新片的特映會。「那天孩子們開心極了,有的甚至從沒進過電影院,臉上滿是期待與驚喜。」他說,這樣的經驗不只是單純的觀影,更像是為他們打開了一扇新的窗,讓他們看見生活中的另一種可能,也感受到社會的溫柔善意。
他進一步分享,這樣的接觸不僅豐富了孩子們的生活經驗,也悄悄種下對未來的好奇心。隨著網銀國際近年積極投入泛娛樂產業,跨足遊戲、電競與影視等領域,未來若有孩子對相關產業產生興趣,基金會也希望成為他們與產業之間的橋樑,媒合資源、提供機會,陪伴他們走向更多元的未來。
談及未來發展,網銀基金會期望能進一步擴展音樂與閱讀教育的影響力,讓每一位孩子都能在知識與藝術中找到自我價值的光芒。除了原有的課輔與音樂教學外,目前基金會與拾本書堂正評估「戶外圖書館」的可行性,希望未來能打造出一個開放、友善的閱讀角落,讓書籍走進更多人的日常。「希望大家少看一點手機,多親近紙本書,讓閱讀成為生活的一部分。」同時,基金會也積極思考新的可能性,例如帶領有音樂潛力的學生走上國際舞台,參與表演與交流,拓展他們的視野與格局。雖然計劃尚在起步階段,但這正是網銀基金會長遠願景的一部分—讓孩子不只被照顧,更能被看見與成就。未來,基金會將持續耕耘,讓課輔與閱讀不只是幫助孩子學習,更成為他們生命中一盞穩定閃亮的燈。
訪談的尾聲,陳大鈞緩步走向書架前,輕輕拍了拍木製層板,上頭擺放著各式各樣的書籍。他轉過身來笑著說:「這裡一定要拍一下。」語氣輕鬆,卻藏不住那份驕傲與溫柔。「歡迎大家有空多來拾本書堂走走。」這句話既是邀請,也是他對這片場域深深的依戀與承諾。
鏡頭拉遠,陳大鈞走到書堂中央,準備進入今天的壓軸環節—問答時間,一段更輕快、有趣的對話即將展開,來一探究竟,看看孩子口中的「大鈞哥」如何輕鬆回應我們的問題,展現他最真實的一面!